昨天上午9点,市中心最大的棚户区——夹城里迎来“拆改征”的签约首日。从2009年启动该地块改造以来,今年已进入第十个年头,但这里仍有337户居民没有签约。本次政府以征收的形式,期待让这一荒废了近十年的地块能够早日变成宝地,为环城运河增色添彩。据悉,签约首日有10户居民进入选房程序,选择自己心仪的房子。
现场:
连夜排20小时队只为第一个选房
昨天,在体育公园南侧的夹城里地块改造项目办公室楼上,67岁的武德琴和老伴许耀良坐在一起。武德琴的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小条子,上面的编号是001号。9点一到,工作人员开始叫号,两人第一个进入签约室签约,郑重签字、按下手印,几分钟后就进入选房环节。武德琴戴上老花镜,再三仔细确认了金星家园一套15楼的现房,心满意足走出房间。从18日下午1点到19日早上9点,她足足等了20个小时,就为了选上这套心仪的房屋。老两口已去现场看过,近90平方米的两室房采光非常好,电梯上下,出入方便。
武德琴说,她就担心这套房子被选走,因此坚持要第一个选房。18日下午,现场有人劝她她也不走,生怕第二天来排队晚了。晚上工作人员给了她躺椅,让她不那么累。“原来我们总担心早签约会吃亏”,武德琴说,邻居们一个个搬走,周边的环境越来越差,他们也想住上新房子。这一次,地块从拆迁改为征收,让她觉得信任度高了不少。全程透明的操作,她想问的问题工作人员都耐心解答,拆迁款也帮她算了一遍又一遍。这一次,家中75平方米多一点的房子,可以换一套多上10多平方米的两室房,装修款也基本不用自己掏,感觉满意。
当天,有着和武德琴类似想法的家庭共有10户。但也有些居民仍持观望态度。
居民:
大家都想早日改善居住条件
住在前夹城的周纪凡老人是昨天第二个签约的家庭,他和老伴、儿子三人住在一套54平方米的房子里。走进他家的老房子,先是进入竹竿搭出的饭间,从上面漏下点点阳光,估计雨天情况更不好过。他1979年带着两儿一女回城,家里的这点房子根本不够住。最多的时候这里住8口人,只能占掉院子搭违建。家中没有卫生设施,他自己设计了1平方米多一点的洗浴间,至今仍用木盆洗澡,用煤炉烧水,十分不便。由于只有一间房,儿子住在小阁楼上,密封性不好,也不能装空调,夏天热得不行。
周杰是周纪凡老人的大儿子,他介绍说,十年前父母退休工资很低,那时想着搬新家要掏空整个家底了,碰到看病、养老等诸多问题觉得经济上太紧张了,想着就这样过过吧。随着城市建设加快,如今的老房子与别人家的新房相比落差很大,老人内心也有失落感。十年间,两位老人的退休金一直在涨,现在加起来也有每月5000多元,政府对大病的保障也很到位,他劝父母说现在没了后顾之忧,可以考虑改善一下居住条件了。这一次,老两口可以选择一套两室的现房,而同住的小儿子则有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资格,两代人的居住品质都可以得到改善。
“这个地块老房子里还居住着许多老年人,这里地势低洼,一到汛期,许多居民家中还会进水,前两天台风过境,一些危旧房还非常危险,真心希望看到居民们早日住上新房”,夹城里社区书记鲁芳芳说,他们也在动员老百姓能够早做决断。据悉,夹城里地块现在已有182户完成评估,评估率达54%。针对夹城里地块,项目组提供了新纺、潘婆桥、毛湾家园、下甸桥等多个地块的定销商品房的房源供百姓选择,有现房,也有期房。
周纪凡说,他认同老百姓支持城市建设的理念,但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在动迁过程中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。比如给他们半年的过渡期,等房子装修好了直接搬新房,而不要二次搬迁,老年人折腾不起了。老房子住着的那段时间,他们愿意交租金。
变化:
“拆改征”更加透明地直面百姓
今年,夹城里地块由拆迁改为征收,简称“拆改征”。这一方式和以前的拆迁工作相比,最大的区别是实施主体不一样。拆迁以原拆迁公司和居民签订协议进行,而此次征收是以区政府为主体,街道为具体实施主体。征收采取货币化方式结算,该项目同时采取签约比例法,实行分块生效和整体生效相结合的方式,签约生效比例为90%。
迎龙桥街道副主任于林说,夹城里改造以区域相近原则划分为17个小块,只有大地块或小地块签约达到比例后才能生效。近几年,随着锡城“阳光征收”政策的推动,政府部门坚持“一把尺子量到底”,纪检部门、律师事务所、审计单位进驻跟踪,对居民每户补偿结果进行全公开,接受监督。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征收的透明度,也赢得了百姓的信任。“早签约、早选房、早得益”的理念也开始为百姓认可。
在改造办墙壁上显示的产权人信息中,许多人都已不在世。据悉,这里剩余的房屋三分之一是遗产房,存在着许多矛盾纠纷。基于此情况,项目邀请江苏梁溪律师事务所驻点办公,驻点律师可在征收现场向居民解答遗产继承等相关法律法规。“隔天还有一户遗产房家庭,在律师的解释下,结合公序良俗,家庭内部意见基本取得了一致”,于林表示,其实这些遗产房并非居住者不想走,而是家庭成员之间有不同的需求。不少房子的继承者众多,住在里面的人想走,但是其他继承人想多拿一点补偿,只有找到一个平衡点,问题才好解决。
于林表示,夹城里的房子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,曾经居住了2600多户居民,目前还有337户没有签约,实际居住人员仅100余户。作为城中最大的棚户区项目,从当年决定拆迁到现在,经过了马拉松般的长跑。不过这一次他们很有信心,毕竟每个人都有提升生活质量的意愿。